• 地理和基本建设

    美丽的深圳大学城坐落在深圳南山西丽湖畔,目前占地1.54平方公里。这里青山环抱,大沙河穿城而过。深圳大学城从2002年开始建设,2003年9月基本完成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并入驻。截止2021年年底,大学城已建成建筑面积926240.83平方米,已批在建建筑面积182163.94平方米,累计投资约857725.9893(含政府投资、社会投资及融资),累计已完成投资488267.9893万元(其中:财政资金473592.4361万元,社会投资14675.5532万元)。

  • 创建背景

    深圳大学城是全国唯一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深圳地方政府联合著名大学共同举办、以培养全日制研究生为主的研究生院群,2000年8月开始创建。创办大学城旨在实现深圳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提高深圳自主创新的能力和后劲,提高经济质量、人口素质和文化品位,促进深圳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历经20年的发展,深圳大学城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逐步成为深圳市高层次人才培养和聚集、高水平科研、高新科技信息和高层次国际交流四个平台。

    目前深圳大学城拥有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三所国内顶尖的高等院校。

学生

目前,深圳大学城共有全日制在校生16818人,其中,博士2088人,硕士10191人,本科4539人。共有8个学科门类,包括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哲学、文学、法学和艺术学。本科专业方向24个,硕士专业方向89个,博士专业方向57个,专业学位37个。已累计培养近5万人。

教师

目前,大学城全职教职工人数2834人(专任教师1131人、博士后390人、行政人员829人、教辅人员484人),在大学城工作或领衔科研课题的院士13人。深圳认定的高层次专业人才685人。

深圳大学城凝聚了一批学历高、知识新、实力强、有活力、富有创新实干精神的中青年学者,形成了以全职教师为核心,校本部师资为依托,特聘教授和访问教授为资源,博士后为师资储备的团队格局。

实验室

目前,大学城已建成市级以上创新载体133个,其中国家级4个,省部级18个,市级110个;已建成市级公共服务平台14个。另有在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9个,其中,1个获批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深圳首家依托高校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处于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期。

科研成果

2021年,大学城的科学研究工作持续推进,平稳发展。截至年底,三院新增科研项目733项,其中国家级217项,省部级120项,市级396项;获得国家、省部级等奖项26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839篇;被SCI、EI、CSSCI三大检索收录论文7723篇;新申请专利1372项,获授权专利703项。

合作交流

大学城各院校分别与哈佛大学、加州大学、日本京都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伦敦大学、世界银行、林肯基金会、美国国家研究院、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大学和机构开展教学和科研合作,并吸引了一批外籍教师和留学生到大学城工作和学习,逐步迈向国际化。

大学城各院校先后与华为、中兴、富士康、清华同方、创维(深圳)、海王、深圳方正等500多个企事业单位和深圳市各区政府采取合建研究机构或研究生实践基地、合作进行项目研究和技术开发等形式,建立了新型产学研结合机制,积极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校园文化

大学城各名校多年积淀的良好校风和学风,融合深圳“敢为天下先”的创业和创新精神,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论坛、讲座、文艺、体育等活动,使各校之间资源共享、相互影响,形成了生机勃勃的新生本土校园文化。大学城新论-名家讲座、紫荆大讲坛、自然讲坛、东方人文论坛、博士后创新讲堂等系列品牌论坛吸引了深圳高校师生、产业界人士和普通市民参加,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系列高层次的国际性学术会议在大学城召开,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国际交流氛围,提升了大学城乃至深圳市的国际影响力。

未来愿景

未来几年,深圳大学城将通过教学、科研、服务和管理四个方面的新一轮改革创新,推动实现“构筑大平台——凝聚大团队——争取大项目——催生大成果——做出大贡献”的目标,并逐步发展成为国内有优势、国际有影响的知名科教园区。